完善创新生态 催生新质生产力新潮涌起

发布时间:2025-03-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丁 一    

推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坚持更高起点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探索形成科创企业梯次成长、产业集群特色鲜明、载体平台支撑有力、人才资本要素活跃、创新体制通畅高效、创新服务链条健全、创新环境独具魅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催生新质生产力在辖区新潮涌起

完善科技服务优生态。科技创新服务既是创新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催化剂,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时代所需。在实践中,常州经开区坚持聚焦突出问题,健全科技创新服务全链条,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一是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通过启动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吸引集聚一批研发服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管理咨询、金融服务、科技孵化等领域培育技术服务机构,扶持培育和引进集聚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运营机构。二是强化创业孵化服务。通过打造一批创新资源富集、创业服务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适宜、管理体制科学的特色众创社区,加快构建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科技产业园链式孵化体系,推进现有孵化器迭代升级。通过打造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不断完善孵化链条,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打造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打造一批高精尖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扩大规上企业研发平台覆盖面。同时,围绕重点产业共性服务需求,强化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应用示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实现科技设施联通、创新平台互通、人才资源流通。

优化科企培育强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实践证明,培育创新主体,与创新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为了保证创新目标的落实,常州经开区以促使创新主体愿意创新、乐意创新、可持续创新为价值取向,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一是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博瑞电力、鼎智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推动领军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通过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构建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发展壮大机制。截至目前,常州经开区拥有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省瞪羚企业10家、市瞪羚企业138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540家,形成了坚实的创新主体梯队。二是以领军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是主体的融合,实现融合的关键在于巩固和提升领军企业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主导角色。近年来,常州经开区通过政策鼓励领军企业发挥其创新链组织者的功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与价值增值。针对重点产业链核心技术短板,超常规集中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发联盟等新型组织,依托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进科技攻关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三是健全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机制。用好科技评价指挥棒,强化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聚焦培育创新文化、加大资助力度、保护创新权益三个维度,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增强其责任感、保护其权益,努力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强化科技金融促创新。金融如水,科创如舟。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需要科技金融出招赋能。在实践中,常州经开区坚持科技产业金融三者深度融合,探索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度适配的科技金融体系。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支撑作用。优化募投管退全链条发展,加大原创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力度,培育发展风投创投产业集群,积极推动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小投早投硬科技,推进一批科创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上市融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向原始技术创新领域和环节,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原创技术创新。二是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构建科技金融朋友圈”“生态圈,探索打通社会资金转化为耐心资本并切实流向科创企业的渠道,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积极探索信贷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释放银行体系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切实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稳定支持力度,形成全方位、可持续、多层次、广覆盖的科技金融体系。三是推动科技金融云上融合。借助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科技金融提供去中心化、可追溯、安全可靠的智能合约,保障良好投融资关系。

加快产业创新筑根基。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在实践中,常州经开区坚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聚焦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培育三条赛道,以科技创新领先一步推动产业创新领先一路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多链协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鼓励链长企业发挥技术供给、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作用,以链长企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带动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鼓励传统产业结合转型升级实际和技术变化趋势加大创新投入,从补齐短板和突破瓶颈入手,加强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应用,解决转型升级中的卡脖子问题。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战略材料、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推进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赋能传统产业,促使传统产业发新芽;以传统产业丰富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助力新兴产业生强枝三是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决定未来产业版图和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探索构建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相关政策和规划体系,前瞻谋划和有序布局推进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同时,根据未来产业新生产要素和发展特征,与时俱进探索推动治理模式创新,为未来产业发展构建起宽松包容的生态环境,从而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作者系常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