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支持科研人员开展技术创新,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立足自身优势,面向国家需求,用新技术改造提升蓝莓产业,积极促进蓝莓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推动蓝莓产业从无到有
蓝莓作为外来水果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们研究所于1986年首次从北美等地引种蓝莓,在南京溧水区开展了适应性评价、扦插育苗及栽培推广等研究,成功选育出5个适合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推广的蓝莓品种,推广面积约45万亩。
近年来,蓝莓产业迅猛发展。到去年底,我国蓝莓种植面积近10万公顷,总产量近80万吨,其中鲜果产量占总产量的3/4。中国已成为全球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蓝莓消费国,每年进口蓝莓3万余吨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当下,如何提高蓝莓单位产量、提升品质并实现全年供应,已成为推动蓝莓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推动蓝莓产业从有到优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所果树研究中心紧跟时代步伐,聚焦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针对蓝莓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如品种创新、栽培技术瓶颈和生产周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助力我国蓝莓产业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去年我们研究所获批省发改委“江苏省蓝莓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自主培育蓝莓新品种,突破种源“卡脖子”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蓝莓产业依赖进口品种,缺乏自主创新。为破解这一瓶颈,所果树研究中心与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聚焦自主品种的培育和技术研发。从全球范围内收集160余份蓝莓种质资源,结合杂交育种、航天育种及染色体加倍等先进技术,成功培育出适宜我国南方黏重土壤、错开梅雨季节且亩产高达2吨的蓝莓品种“蓝美1号”。“蓝美1号”的成功培育,标志着我国在蓝莓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加工类蓝莓品种的研发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如今,“蓝美1号”品种已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项目,在全国十余个省份推广种植超过21万亩,为国内蓝莓产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自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
创新基质栽培技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为破解传统土壤栽培模式中因土壤条件带来的制约,所果树研究中心团队成功研发了蓝莓基质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将蓝莓种植于科学配比的无土基质中,显著加快了蓝莓的生长速度,实现了采收期提前2-3年的目标,同时达到了早产、高产、优质的生产效果。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蓝莓的生产效率,也推动了蓝莓生产过程的省力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极大提升了产业整体效能。这一创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蓝莓种植的单位产量。近三年来,这项技术已在全国多个省份广泛推广,累计成果转化金额超过1800万元,覆盖江苏、浙江、安徽、云南、广西、四川、新疆、青海、广东、江西等地,推广面积超7万亩,辐射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
研发光周期调控技术,实现错季采收与品质提升。所果树研究中心成功研发了光周期调控技术,使得蓝莓果实的采收期错开雨季,避免了因恶劣天气影响果实质量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光周期调控技术使得江浙沪等地能够实现蓝莓的冬季采收,极大延长了市场供应期,增强了蓝莓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突破了蓝莓传统的季节性生产模式,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推进蓝莓产业从优到强
当前,蓝莓产业方兴未艾,市场需求度在攀升,产业潜力巨大。为进一步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技术优势,突出新质生产力的各要素,补短板、强弱项,推进蓝莓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综合提升产业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加大新技术推广,推进传统种植模式的转型升级。以新品种、基质栽培和果期调控为核心的生产新模式。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帮助传统蓝莓种植园更换品种、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种植技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提升农户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加大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展示新技术对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突出鲜食蓝莓品种的自主选育,解决好“卡脖子”问题。我国在加工类蓝莓品种选育上已取得突破,但鲜食蓝莓品种仍依赖国外引进,制约了产业自主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推进鲜食蓝莓品种的自主选育,解决“卡脖子”问题。要积极与企业联合攻关,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野生蓝莓种质资源,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合作创新,提升品种选育的效率和精准度。通过加速鲜食蓝莓品种的商业化推广和市场需求的对接,推动我国蓝莓产业实现自主可控、持续创新的发展。
加快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确保蓝莓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随着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增长,必须进一步开发蓝莓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产业链。要发挥省蓝莓协会的牵头作用,加强与浙江蓝美、江苏沃田、安利(中国)等蓝莓加工龙头企业合作,深入探索蓝莓花色苷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加快构建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引领模式,推动降本增效。蓝莓产业的高效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蓝莓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加快构建产业联盟,联合种植户、蓝莓合作社与加工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技术支持、市场对接和资金扶持,推动种植户和合作社的降本增效,提升整体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利用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渠道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的市场话语权和全球竞争力。
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产业转型中的巨大潜力。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提升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延伸产业链和构建产业联盟,蓝莓产业将在全球市场上持续取得突破,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振兴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正高级农经师,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果树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