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校地“四联”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发布时间:2025-04-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阴祉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强调指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稳定的切实需要,也是基层党委落实属地责任的重要职责。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敌对势力渗透搅局、错误思潮散布传播、网络论争偏激极化、舆情风险衍生传导等多重挑战考验。南京市江宁区有东南大学等24所驻区高校、35万在校师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近年来江宁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区内各属地、部门,与驻区高校在思政教育、舆论引导、校园安全等领域开展广泛协作,推动校地双方围绕共同任务、锚定统一目标双向奔赴,探索做好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路径。

建立联动机制  构建共治格局

以深化校地联动为抓手,形成共治共享的工作体系,为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凝聚强大合力。一是完善机制、凝聚共识。主管主办、属地管理为原则,经过前期学校走访、工作座谈,并召开驻区高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通过需求调研、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制定形成驻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校地协同联动机制,提出风险排查、专项互查、应急联动等举措,清单化、条目式地细化分解重点任务,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实、研判细、互动深、响应快。二是摸清底数、压实责任。在现有意识形态2+4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推出高校意识形态五张清单工作机制,即建立责任压实清单,进一步明确主体、主管、属地、师生责任落实;建立数据联管清单,进一步加强人员、阵地、事件数据整合;建立重大活动清单,进一步规范内容、审核、报备过程管理;建立研判共享清单,进一步打通监测、通报、预警联络渠道;建立问题共处清单,进一步实施平时、战时分类响应。三是畅通渠道、紧密联系。强化校地线上线下沟通联系,用好微信群、联络表,建立点对点”“人对人工作模式,及时将中央、省市区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新工作要求和区委抓意识形态工作动态及时传达到各驻区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推广,构建主办、主管、属地三方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

强化联防排查  筑牢安全防线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风险排查,通过常态排查、专项研判等多种手段,协同高校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一是常态排查,消除隐患。紧扣师生思想动态、网络言论、社团活动、宗教传播、校园安全等重点领域,驻区高校常态化开展风险自查,组织区内各部门结合职责开展涉高校隐患梳理。按照月度研判、季度走访、年度通报,运用线上、线下不同模式,定期组织线上交流,每季度组织校地联合研判会商,确保风险隐患及时化解。二是专项研判,压降风险。涉高校重大活动、重要敏感节点期间,及时组织政法、公安、民宗等部门进驻校园,线上线下开展护园行动,防止境外势力、重点人员、敏感群体借机炒作滋事,校地双方现场办公、协同开展研判联络,共同进行快速响应、联动处置,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三是组织互查,总结推广。与区教育局共同指导,组织应天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专项互查。在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高校各自特点,开展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工作。每年召开全区高校宣传部长会议,对责任制落实情况和风险防范情况进行总结、分享,共同构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加强联合处置  提供强力支撑

重大舆情、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提供各类协助支撑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增进校地互联互通互信的重要节点关口。一是组建专班、一体联动。根据联动机制组建舆情应急专班工作指引,建立高校吹哨、区级报到舆情工作机制。牵头组织政法、统战、网信、教育、公安、属地以及各高校共同组建全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专班,实现对涉意识形态、校园安全等重点领域敏感事件线上线下一体化引导处置,靠前一步、动态响应各高校舆论引导工作需求。二是专项巡查、监测舆情。协调安排区级网信部门组织力量、安排专人专题专职对驻区高校网情舆情进行全时面上巡查,协助指导各高校结合各自风险点开展自主监测,同步磨合完善风险预警和舆情快速通联机制;自主构建驻区高校媒体矩阵巡查系统,针对各高校网站公众号以及师生参与度较高网络平台等实施一体化巡查,快速捕捉预警煽动性言论,及时发现涉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三是吹哨报到、强力支撑。重大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区级舆情应急专班第一时间响应,组织相关单位第一时间赶赴高校,帮助高校开展现场维稳、舆论引导、需求处理、心理疏导等应急处置工作。从以往工作情况来看,区级专班介入能够给涉情高校处突提供切实帮助、带来积极成效。

深化联情交流  提升工作本领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一手抓风险管控,一手抓正向引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一是理论联学、引领方向。联合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马院开展理论课题研究和中心组联学,将理论武装与高校思政建设深度融合。组织理响江宁·红喇叭理论宣讲团走进东南大学等驻区高校,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历史文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江宁新实践故事送进校园,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到传播的新方式。二是业务联训、提升素养。将各驻区高校相关人员纳入全区意识形态培训工作范畴,定期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工作,传达提示意识形态领域专业理论、最新动态。今年以来,还将联培联训内容延伸至舆论引导、舆情应对等方面,对接引入南京市基层舆情工作讲师团,将培训对象扩展至各高校二级学院业务同志乃至辅导员层面。三是活动联办、打造品牌。积极参与江宁大学城半程马拉松、江宁大学城毕业嘉年华赛事等宣传推广工作,吸引高校学生在实践中融入江宁、爱上江宁、留在江宁。与南传等高校联合策划方山青年文化艺术节,全力打造校地融合的文化品牌。此外,还充分发挥宣传部门职能优势,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上发表了50余篇涉及全区校地融合工作重点报道。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