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强调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江苏作为文旅资源、文旅消费大省,要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塑造文旅产业发展新生态。
数字化转型对塑造文旅产业发展新生态的意义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过程,它对塑造文旅产业发展新生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数字场景可以提升文旅吸引力。运用数字技术可以不断打造出新型消费数字场景,满足游客对个性化、沉浸式体验的需求,从而有效延长文旅消费链条,提升文旅产业的吸引力,放大溢出带动效应。数字生态能够驱动全域升级。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能有效推动全域文旅生态的升级,实现文旅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文旅产品的数字化、文旅服务的智慧化等,形成“全域覆盖、全链协同、全时服务”的智慧文旅发展格局。这不仅可提升文旅产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还能促进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可以激活历史文脉。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高精度采集、三维数字化存档等技术处理,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这不仅有助于强化对文化遗产存量破损的针对性修复与增量破损的前瞻性预防,还能让文化遗产以全新方式得到永久保存,并融入时代元素,焕发新的生命力。数字平台能够提升文旅治理效率。通过整合交通、气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数据,构建文旅经济运行监测与风险预警平台,可以实现对文旅产业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治理能力。
以数字化转型塑造文旅产业发展新生态的实践创新
在江苏的实践中,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DNA:经济效益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文化价值的货币化表达;文化传承不再是静态保护,而是动态的价值创造过程。这种双重进化正在催生“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发展新生态。
推动产业形态的基因重组,构建数字化文旅业态。在数字化转型中,江苏以“虚实共生”理念重构文旅产业生态,有效推动了传统业态向数字文旅经济业态跃迁。有的景区以虚实联动门票与数字藏品激活增量市场,促进了消费扩容;有的景区用文旅IP衍生虚拟演出、云展览等业态,推动了传统“门票经济”向“数据+服务”复合收益模型转型。
营造智能化体验空间,进行场景革命的深度实践。江苏运用先进数字技术,重塑文旅空间的交互逻辑,在构建“感知—响应—进化”的智能体验生态系统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以智能导览系统重构文旅场景,通过AR/VR、实时定位技术打造沉浸式游览,可促进体验升级;基于客流热力数据动态调整导览路线,可实行管理提效,缓解游客拥堵;通过AI解说结合历史数据生成互动叙事,可推动静态文旅资源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不少文旅景点凭借环境交互技术带来的体验升级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例如,南京钟山风景区以“重回大明紫禁城”VR行走体验为核心,游客佩戴VR设备后可通过空间定位技术实现沉浸式历史场景漫游,实时触发朱元璋登基、殿试等明代事件交互剧,项目运营首年就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
通过文化价值的数字转译,开发创意化消费产品。江苏通过数字技术解构传统文化要素,创新产品形态,构建起了“文化基因库—数字创意工坊—IP衍生矩阵”的转化链条。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解构中,南京云锦研究所开发出AI辅助设计系统,能根据设计师输入的关键词自动生成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纹样,极大提升设计效率。
进行数据驱动的范式变革,形成新型化运维思路。江苏构建“数据中枢—智能决策—动态优化”的运维体系,有效推动了文旅管理从经验驱动向算法驱动转变。在文旅数据中枢建设中,江苏旅游客情监测与分析平台以APP形式安装在旅游系统管理人员手机上,通过手机定位、终端Wi⁃Fi热点以及网络搜索数据,可看到全省13市以及56个景区的实时客流和游客属性及停留时间信息。据此可动态调整门票、酒店、衍生品定价策略。
以数字化转型塑造文旅产业发展新生态的路径优化
以数字化转型塑造文旅产业发展新生态并非仅是应时之举,而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未来的推进必须进一步优化路径。
深化全域文旅数据资源整合应用。整合分散在景区、文博场馆的数据资源,构建省级一站式多模文旅数据平台,实现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应用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数据共享机制创新,建立“数据贡献—收益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开放非敏感数据。可参考江苏智慧文旅平台与省人社厅、交通厅的数据共享模式,制定文旅数据共享白名单,明确数据共享范围与权限,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文旅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开发数据质押融资产品,支持企业将客流、消费行为等数据转化为可评估资产。苏州丝绸博物馆的纹样数据库已具备交易价值,可扩展至全省非遗、文物领域,形成“数据—资产—资本”转化链条。
强化核心技术研发与场景化创新。加大AI与元宇宙技术投入。如设立文旅科技攻关专项,重点突破虚实交互、情感计算、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支持有条件的景区深化AR导览系统,开发具备文化理解能力的AI解说员,实现个性化叙事。推广智能场景解决方案。针对景区、博物馆等场景,制定文旅空间智能化建设标准,强制要求4A级以上景区部署环境感知设备。
完善政策支持与生态培育体系。优化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如调整现有文旅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分配机制,引入“绩效对赌”模式,企业需承诺量化目标(如游客停留时长提升20%)方可获得补贴。对瘦西湖智慧景区等已验证盈利模式的项目,可提供阶梯式奖励。建立中小微企业转型帮扶机制。针对中小文旅企业技术能力薄弱问题,组建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提供“诊断—方案—实施”全流程服务。可借鉴南通蓝印花布非遗工坊的数字化生产系统改造经验,推广轻量化SaaS工具。
推动产业集群协同与跨界融合。打造长三角数字文旅协同体。联合上海、浙江建立长三角文旅数据交易联盟,统一数据采集标准与交易规则。推动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扬州漆器数字IP等资源跨区域授权使用,形成规模效应。深化“文旅+”产业融合。鼓励文旅企业与科技、教育、农业等领域跨界合作。例如,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可联合电商平台开发“西游元宇宙农产品”,通过AR剧情任务带动特产销售。□
(作者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