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创新之核”强引擎

发布时间:2025-04-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刘爱国    

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今年3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挑大梁要把握好四大着力点,其中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排在第一位。近年来,淮安经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打造淮安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为引领,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新高地,努力为淮安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强劲科创动能。

激发创新之核强动能,加快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坚持新型工业化不动摇,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高质量跨越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筑牢产业支撑。

下好科创先手棋,加快促进特色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抢抓区域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链式发展,持续抓好龙头培育强链、上下游拓展延链、短板招商补链、完善配套聚链,加快引进产业链头部和关键领域核心企业,全力推动庆鼎电子、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强链补链延链,积极构建覆盖重点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2024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新能源产业链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7.43%153.49%

提升科创聚合力,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持以科技创新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着力优化完善投融资、产业科创、人才扶持等一揽子政策体系,2024年,全区累计兑现企业各类区级扶持资金4.96亿元,向上争取扶持奖励资金9453万元,全力加大对汉邦科技、威博液压等本土企业研发扶持,将产业链由单纯的加工环节延伸至科研环节,推进链主企业和各种处于产业链卡脖子地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链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打造科创新矩阵,全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统筹深化先进制造业智转数改,引导企业加大核心产品的创新研发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达到以产业创新反哺、牵引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全区累计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加速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科创企业集群。

构建创新之核强磁场,加快打造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

当前,创新资源的集聚日益成为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因地制宜选择创新资源集聚模式,聚力链接高端人才、创新平台、科创资本等多元化创新要素,倾力培育区域创新极,加快推动创新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胜势。

巩固创新之基,加快引培高能级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类创新要素汇聚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高端研发平台,成功落户天合光能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中试淮安研究院、东华大学孙以泽院士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装备创新淮安研究院、中关村硬创空间·淮安创新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6个,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入库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7家,建立健全权责清晰、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研发平台共用机制,构建高效多元的共性技术供给保障体系。

赋能创新之魂,加快引培高层次创新人才。尊重人才成长成才、创新创业规律,常态化举办揽才入淮”“智汇淮水畔等人才招聘、项目对接、揭榜领题、创业大赛等活动,支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引进领军人才,实行科研导师和产业导师的双导师培养、产教培融合订单班”“双元制等模式,为各类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2024年,1名人才成功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项目,实现本土培养国家级人才的新突破。全区集聚新增高层次人才193名、青年人才7079名,推动170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合作成果233项,着力形成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创新集群的链式效应。

积蓄创新之源,加快引培高科技创新项目。始终强化科技招商推动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组建区级科技招商工作专班,定期组织科技招商训练营、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判断力、产业敏锐度的科技招商技术官,重点围绕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科创项目,常态化组织开展招商,2024年,5G智能安全机器人、半导体精密涂布新材料等107个科技项目相继落地。

释放创新之核强辐射,加快打造科创全面赋能生态圈

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坚持区域统筹、条块联动,依托一核、两园、多点,让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链条运转起来,实现整个创新生态的自我驱动和良性循环。

坚持有为政府,打造适宜科创的政策生态。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度设计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相继出台各类相关政策文件,切实加大对工业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强化财税、金融、投资、环保、科技等各类政策协同联动,给予价值链高端优质科技型项目政策支持,不断提高政策供给的精准性、持续性和确定性。

坚持系统布局,打造适宜科创的应用生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科研条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发挥场景和产业链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集成科教产业园、留创园等各类创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校地项目化合作,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在科教产业园设立研发及成果转化机构14家,举办各类产业细分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50余场次,不断完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加快把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产业发展中,形成对产业链创新发展的科创赋能。

坚持精准保障,打造适宜科创的服务生态。坚持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进一步增强创新之核辐射力和创新资源吸引力。充分用好苏科贷”“淮科贷”“开科贷等科技贷款,确保资金链、人才链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2024年累计为13家科创单位提供1.4亿元的信贷支持。深化千企百校协同创新行动,落实益企赋能人才企业服务制度,全区188名人才服务专员常态化开展人才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全力营造经开区尊才、爱才、敬才、重才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