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25-04-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本刊记者    

今年3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并明确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本刊记者就高校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一主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

科研布局与产学研深度融合

【记者】近年来,中国药科大学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成果显著,请问主要有哪些探索?在服务江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有哪些具体实践和成效?

【郝海平】中国药科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为使命,通过前瞻性科研布局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围绕创新药物的研发链条,布局基于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有组织基础研究,建设新药概念验证、靶标发现与确证、表型药物筛选等若干技术创新中心;瞄准重大疾病发病共性机制和创新药物发展趋势,面向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建设泛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药物等若干药物研发赛道,与技术创新中心形成研发合力,全面提升学校原创药物研发能力。目前,已累计为2300家企业提供7000项药物研发服务(总金额49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128件,其中253件实现转化(26.51亿元),研发新药及仿制药超千个,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突破4000亿元。

在服务江苏实践中,牵头建设全省首批生物医药概念验证中心,打造南京江北新区产业化应用环、玄武门需求发现环、江宁研发创新环三环联动的产教融合新机制,吸引国药集团等60余家企业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校企共建150余个创新联合体,专利转化率提升至8.88%,孵育15药大系明星企业,并发起50亿元南京生物医药转化基金。通过一带一路药学合作联盟等平台,累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5场,促成国际合作项目20项,拉动江苏生物医药出口增长12%,成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集群的核心创新引擎。

系统破解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难题

【记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大学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难题是长期存在的堵点。请问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创新机制?

【郝海平】中国药科大学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难题,构建起覆盖机制平台效能的全链条转化体系。机制创新方面,成立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出台《作价投资管理办法》等10项制度,明确科研人员收益最高可达80%十四五以来,推动171件发明专利转化(总金额17.5亿元),其中10项单笔转化破亿元。平台支撑方面,搭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落地三级平台,实施兴药概念验证计划,完成57个项目验证,成功转化30项成果,获批江苏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效能提升方面,设立新药研发基金,先后助推20余个新药获批临床试验,I类抗血栓新药维卡格雷完成FDA申报。通过靶向发力转化计划,实现从靶点发现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贯通,技术合同总额突破57亿元,成为全国高校成果转化的标杆范例。

同时,通过江北创新中心建设,补齐学校生命科学创新生态链条中产业化应用的关键一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呈现高科技、数字化、智能化,逐步建立起以药大系成果转移转化为先导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新机制,逐渐成长为产业校地融合发展、创新能力提升、高值产品突破、人才资源集聚的主阵地,不断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建设研究和生产中心,打造原创高地产业磁吸

加快攻克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记者】当前,生物医药产业面临全球竞争加剧、核心技术卡脖子等挑战,请问学校在攻克卡脖子难题方面如何破局?

【郝海平】中国药科大学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创新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和原创新药研发为首要任务,以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临床价值和市场价值,并且需要联合攻关的项目为关键牵引,以积极参与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为重要契机,构建建制化、成体系的有组织科研新型举校体制,主动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学校积极布局药大新质生产力,推进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在基础研究方面,学校聚焦生物医药底层理论和前沿技术,多渠道凝练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联合优势学科团队,组建首席科学家+交叉学科领域专家+青年骨干+学生骨干矩阵式交叉团队结构,一体设计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形成以世界科技前沿问题为牵引,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载体,突破学科发展壁垒,突破重大原创基础理论创新和根技术源头创新。

统筹部署基础研究的探索性应用性

【记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科研的工作者,您认为学校应如何平衡基础研究的探索性与产业应用的实用性

【郝海平】学校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推进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有机融合,统筹部署战略导向和前沿导向探索性基础研究,以及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学校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原创性科学研究培育新药创制动能,对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战略需求的系统性谋划、前瞻性布局,探索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鼓励开展01的原始创新研究,聚焦首创性小分子药物研发,针对肿瘤、罕见病等领域开展靶点验证与分子设计,推动重大新药创制,多个研究成果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彰显基础研究对创新药开发的引擎作用。同时,学校实施兴药学者计划,完善引育评用体系,为原创药物发现提供人才保障,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创新链条。

学校聚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痛点、新药研发关键技术卡点、医药产业转型升级难点,推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校地企联合攻关模式。充分发挥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抗肿瘤创新药物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抗感染新药创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制药关键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和杭州、重庆、江宁等校地研究院的牵引作用,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院部的大团队,建立资源配置一体化机制,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纵向攻关创新药物研发关键节点的前沿技术,横向突破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实现探索性基础研究到应用性基础研究全链条协同发展。

通过项目制+校企联合模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新药研发项目贯穿培养全过程,提升职业适配度。学校还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允许专利、项目成果等替代传统论文指标,强化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导向,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市场应用的良性循环。

三维融合:探索校地企协同创新模式

【记者】校地企协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请问药大在深化产学研合作中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实现三维融合

【郝海平】中国药科大学以校地企协同创新为核心引擎,构建起覆盖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网络。牵头成立中国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动长三角、粤港澳等9大核心城市,在40余个医药产业聚集区布局创新节点,形成共同体+区域中心+联合实验室三级体系。

平台建设方面,与属地政府共建中国药大药谷、转化医学研究院等6大平台,深度参与南京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吸引恒瑞、正大天晴等7家龙头企业入驻校内协同创新院,共建150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年均推进技术合作项目超200项。资本运作方面,发起57亿元南京生物医药转化基金,联合上海医药、华大基因等开展战略合作,吸引领军企业在宁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校地联合攻关,实现创新药研发周期缩短30%,技术合同总额突破49亿元,累计服务企业2300家,带动江苏生物医药出口增长12%,成为全国校地企协同创新的标杆典范。

紧密围绕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谋篇布局

【记者】《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生物医药世界级制造业集群,请问未来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方面将如何发力?

【郝海平】中国药科大学将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打造生物医药世界级集群目标,持续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智库引领。中国药科大学加快推进生物医药高端智库建设,以专业智慧和科研实力为国家和江苏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学校将汇聚全国专家力量,系统深入研究全球及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提出契合中国国情的生物医药新技术体系和发展范式,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布局提供决策支持。构建技术预研政策模拟决策推演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助力中国在国际生物医药领域发声、分享经验、参与规则标准制定、构建生物医药领域新发展格局,为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二是AI赋能。学校将加速构建智能药学科研体系,组建药物专家+AI专家交叉融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专业数据库信息平台,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样本库与算法库,以人工智能赋能药物靶点发现、药物设计与优化、临床试验、数据监管及生产制造等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药大特色的人工智能导论+AI横向拓展+AI专业融合的三位一体人工智能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三是国际合作。学校将持续以两大联盟为载体,推动三重一大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在重点领域项目孵化方面,将深化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筹建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打造全球生物医药智库及区域研究中心,并探索与港澳地区、一带一路国家共建境外研发基地,加速技术转移转化。学校还将深度参与全球卫生健康教育治理,打造涵盖科技与人文的神农系列药学特色课程品牌,搭建海外校友会科教基地媒体平台三位一体的全球传播网络,推进与世卫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并依托智库推动药学及中药学科的国际标准输出。

责任编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