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头阵仗”

发布时间:2025-04-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金世斌 樊 超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这为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理解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使命担当

在现代产业进程中,科学、技术、生产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紧密链接这三个环节、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关键抓手,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光荣使命。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加速器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和,是产业创新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纵观人类发展史,每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的根本性变革。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产生的是加数效应,在电气化时代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产生的则是幂数效应。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作为经济大省、科技大省,我们必须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主导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产业创新提供强劲源动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力支撑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一方面,产业创新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要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必须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应用场景。科技创新成果只有通过产业创新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产业创新直接面向企业和市场,能够验证、拓展、完善科技创新成果,为科技创新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和深厚物质基础,既凸显科技创新价值,又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反过来拉动科技创新,促其放量增长

江苏具有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坚实基础。一是科教资源丰富。江苏拥有172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16所,各类研发机构900多家,全省人才总量超1400万人,在苏两院院士115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高新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二是产业基础雄厚。1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全国第一,累计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5G工厂、全球灯塔工厂均居全国首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省份之一。三是科技研发活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3%,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与教育部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5000亿元,江苏科技创新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高度正视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短板弱项

把科创浓度转化为产业热度,江苏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江苏要打好打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头阵仗,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堵点卡点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有待增强。从高能级科创平台看,江苏仅有1家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比,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落于下风,还没有一个城市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从基础研究投入看,全省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不仅与创新型国家15%20%左右的投入水平存在不少差距,甚至还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高端科技人才看,高层次人才数量与北京、上海、广东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且国际化程度较低。

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不足。从产业附加值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长期保持在35%45%之间,与之相比江苏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产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从高校学科设置看,全省178个优势学科中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直接相关的不足四成,全国167个工科一级重点学科中江苏拥有数量还不够多,总体上与产业发展所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从领军企业看,在2024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江苏仅有恒力集团、盛虹集团、沙钢集团上榜,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相比差距明显,且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产业链中下游。科技型企业中既缺少像华为、比亚迪、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也缺少像杭州六小龙这样的新锐力量。从企业研发投入看,2023年全省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的上市企业合计投入还没有华为一家多,其中排名第一的企业在全球仅列第280名左右。

着力推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关键举措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打好多方协同的组合拳,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打头阵的基础在于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科技供给的质与量,直接决定了产业创新的效益和水平。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必须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支持南京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江苏,同时进一步建好用好现有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完善布局、加快重组等措施,推动这些资源力量尽快开花结果。围绕国家战略需要,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方向,超前布局一批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基础研究项目,积极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未来方向,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持续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

打头阵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企业是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商业生产的关键点,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加快建设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广泛参与的创新联合体,面向产业需求协同开展科研攻关,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推进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的提出者、研发投入的主导者、技术成果的转化者和产业价值的创造者。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切实减少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后顾之忧

打头阵的核心在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充分利用江苏产业体系基础优势和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孵化融合创新全链条转移转化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科技评估等科技服务业,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服务水平。持续发挥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作用,放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试验田效应,建好用好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高能级平台赋能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快实现无缝对接。

打头阵的根本在于着力打造开放包容创新生态。发挥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作用,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还需要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创新生态。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以破四唯立新标为突破口,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一些事关发展全局和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培育发展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更好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撬动作用,促进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全面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与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海外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平台,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