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青春版《牡丹亭》予以肯定。总书记的肯定,对苏州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苏州将持之以恒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让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守护住城市的“根”与“魂”。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以深邃动人的情感表达、典雅优美的艺术形式,穿越历史的重重云烟,至今依旧光彩照人。青春版《牡丹亭》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经典案例,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俞玖林、沈丰英等优秀演员领衔主演,巧妙地对原作进行了浓缩提炼,保留了核心的情节脉络,加快了叙事节奏,使剧情更加紧凑明快。戏曲服饰选用精致绝伦的传统苏绣工艺,一针一线皆承载着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舞台布景则大胆引入园林造景技法,咫尺之间,尽显山水意境,营造出简约素雅、意境悠长的审美空间,让古老昆曲在现代舞台上重焕蓬勃生机。
作为昆曲的发源地,苏州深知自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传承与弘扬这一“百戏之祖”的漫漫长路上,始终奋勇前行、不懈探索。
以经典焕新彰显文化传承时代价值,秉持守正创新思路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是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苏州深入践行“守正为本、创新为魂”理念,在传承中激活经典,在创新中延续文脉。运用VR、线上展演等数字化手段,推动昆曲等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实现“云上传承”与线下体验双向发力,让传统艺术深度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推动“梁辰鱼杯”剧本成果转化,建立剧本数据库,支持小剧场、跨界剧目创作,促进传统戏曲与当代审美深度融合。今年2月,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昆剧《家》在苏州盛大首演。《家》在保留原著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创造性地设定了巴金这一角色的存在,通过剧情人物的生命轨迹来勾勒情节,并构建了品读作品时的现代立场,为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以开放共享拓宽传播路径,营造昆曲“走出去”立体化新格局。青春版《牡丹亭》创新打造了校园行、海外行、参加重大艺术节庆和商业演出并行的多元演出模式。截至目前,已走进海内外40多所知名高校演出超百场,足迹遍布欧美、中国港澳台以及国内60多座城市,不仅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多项重磅荣誉,还在北京奥运会、冬奥会文化庆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中大放异彩,标志着传唱600多年的昆曲正乘着新时代的春风,绽放出新的华光。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我们理当秉持开明开放的态度,推动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鉴,携手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昆曲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魅力名片,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苏州将积极推动昆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借昆曲这一桥梁,实现心灵的共鸣,增进彼此的理解与友谊。
以薪火相继筑牢文化根基,构建科技驱动与人才培养新机制。传统文化的发扬,离不开代代传承、薪火相继。今年初,苏州制定《苏州传统戏曲折子戏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系统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计划每年推出不少于200场经营性折子戏专场演出,精心打造不少于30个戏曲小剧场和戏曲文化空间,着力培育更为广泛的戏曲观众群体。预计到2027年,新增传承和复排提升至少150部传统折子戏,抢救整理不少于10部濒危折子戏剧目,征集、收藏、修复不少于200件珍贵的传统戏曲文书、物品和老旧影像资料。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创排《护碑记》《花木兰》等主题作品。依托“传帮带”机制培养新生代领军人才。推动苏州艺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以赛促教,助力“00后”快速成长。
以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永续传承,探索保护利用协同共生新范式。传统文化的新生离不开时代精神的洗礼。苏州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补充、拓展与完善,秉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原则,促进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跨越时空的文化精神焕发现代价值。深化地域文明探源,推进塘北遗址考古发掘与苏州古城研究,加快建设苏州考古博物馆,打造“斗米尺布”文物主题游径,推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连片保护,赋予“江南文化”新内涵。筑牢非遗系统性保护根基,全力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争创国家级非遗馆。构建现代博物馆体系,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创新运营,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打造夜游项目。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理念,打造“产品丰富、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引领国内、享誉国际”的世界古镇文化旅游目的地,力争为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探索新路径、贡献新经验。
苏州将以青春版《牡丹亭》为引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全力推动更多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出圈”“出海”“出彩”,让古老的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机活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大力量,为世界文化的大花园增添一抹明艳动人的中国色彩。□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中青一班学员,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