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并强调“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坚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赴江苏考察调研,提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一系列要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项”“必答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以自主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视察江苏时“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的重要指示,江苏狠抓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以更加扎实的举措不断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力,打造前沿创新高地,取得了多项“从0到1”的突破。
目前全球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项“科学突破奖”2025年度获奖名单揭晓,包括30名南京大学ATLAS团队成员在内的研究人员共同荣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江苏有3项成果入选;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公开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一系列成绩背后,是江苏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视与强化。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基础研究是创新策源的重要基石,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江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1820”策源行动,着力打造基础研究高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国拨经费数额,均居全国前列。2023年,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布局18个重点领域、部署18项主要任务、提出20条支持政策,启动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2024年,省政府设立24.8亿元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开展首批3家“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围绕战略性新材料、类脑智能、原子制造等领域实施67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作用,是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江苏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平台矩阵,持续加强苏州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底座。目前已构建起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干,太湖、钟山、云龙湖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矩阵。这些实验室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机制,在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许多突破。此外,江苏按照“1+N”模式在全国首创“省实验室联盟”,组织相关在苏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高端装备、通信、长三角种业创新等3个领域的实验室联盟,建立跨学科、大协作和政产学研融通的创新合作机制、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必须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多新突破。江苏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好前沿技术研发、科技重大专项任务等,扎扎实实攻难关求突破出成果。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6G、新能源等重点领域,2024年推进了46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全国科技大会上,江苏39项通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总数居全国前列;成功研发全球首套多电极血管内消融设备,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总装下线,13个创新药获批上市、居全国第一……以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江苏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江苏有基础也有底气在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等方面“打头阵”,着力破解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瓶颈,努力成为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要素融合推动实验室“盆景”变“风景”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向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转化的“关键一跃”。近年来,江苏深入推动“从1到10”的产业应用,不仅释放了创新潜能,更探索出一条“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创新”的新路,不断将“创新力”转为“生产力”,让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助推实验室“盆景”变产业“风景”。
2025年初,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团队研发的“器官芯片”项目顺利拿到江苏银行1000万元的授信支持,这标志着“成果转化贷”支持高校技术转移转化项目正式落地。从提出申请到授信放贷,仅仅两周时间。这一案例背后,是江苏以制度创新打破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枷锁”,构建起“激励+容错”政策生态的成果。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面临权属模糊、激励不足、风险高企等堵点。江苏以制度创新为先手,推动权属改革、容错机制、利益共享,先后印发了《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提升至不低于70%,并建立尽职免责机制,让科研人员突破“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的困局;通过“先奖后投”“入门费+提成”等模式,高校科研人员从“打工者”转变为“合伙人”,让技术转移与市场回报深度绑定。江南大学推出专利作价入股“先奖后投”新模式,将专利作价入股与产业化效益捆绑,使“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线动能”。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通过“专利打包许可”“转化收益反哺科研”等制度设计,让科研人员从“论文写作者”转变为“产业合伙人”。如今,制度创新的涟漪效应正不断显现,2024年江苏高校院所转让许可专利首次突破1万件,同比增长14.4%;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首破5000亿元大关。这些数字背后,是创新主体从“被动等待”到“主动破局”的深刻转变。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往往因技术成熟度不足、风险不可控而卡在“死亡之谷”。江苏以全链条平台建设破解技术验证难、中试缺位、供需错配等痛点,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孵化”三级平台,缩短技术到产业的距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催化剂”与“加速器”。2024年以来,立项支持建设两批共2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覆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通过原理验证、场景测试、商业评估,将模糊的科研设想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方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融合途径,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连续两年举办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实现国内“985”高校、中国科学院应用类研究所与江苏省市县合作两个“全覆盖”。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南京、苏州为双核,搭建覆盖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领域的“一站式”转化平台,吸引全国200余所高校入驻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科技成果5000余项,促成高校与企业合作项目300余个,合同金额累计超过10亿元。
以系统思维涵养创新“热带雨林”
推动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江苏以系统思维破解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三问”,着力深化科技体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要素齐全、活力迸发、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让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充分涌流。2024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二,专利授权量、独角兽企业数量等多项指标领跑全国。
2025年1月1日起,《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江苏首次针对单一机构进行的专门立法。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深化改革上大胆探索,成功蹚出一条从科技到产业的新路,总结出“拨投结合”“项目经理”“团队控股”“众筹科研”等改革举措。现拥有80余家不同领域方向的研究所,衍生孵化出1400多家科技型企业,服务企业累计超2万家。
多年来,江苏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核心抓手,聚焦破解“创新三问”——创新资源转化、企业主体协同、人才活力激发,通过全链条贯通创新生态、强化基础研究支撑、重塑人才评价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等举措,持续涵养创新生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简称“科技改革30条”),从4个方面、30个条目入手,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更好地将江苏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2025年初,《江苏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全省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的通知》相继发布。3月1日,新修订的《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正式施行,着重完善制度、调整奖项、优化评审,激励重大原创突破。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江苏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牵引作用,以人为中心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不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之间的关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持续优化人才环境,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人才26条”“人才10条”等政策文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纸面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克服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五唯”倾向,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办法,开辟绿色通道激励科技人才冲到创新前沿。探索扩大柔性引才方式、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引聚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江苏人才引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国65%的院士、40%的国家级人才在苏创新创业。
通过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引领的协同机制,江苏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加速构建全要素贯通的创新生态,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9.4万家,企业发明专利占比73.72%,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持续推进,为打造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调研组成员:周斌、丁元新、丁和平、陈伟龄、张宁、陆国建、金浩昊)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