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内多地依靠牵住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牛鼻子”,快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原始创新、产业创新等能力提升。然而,如何保障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质效,尤其是解决好一些平台逐渐暴露出的资金投入后劲不足、关键支撑制度建设不完善、人才缺乏创新活力等问题,仍亟待破解。
南京江北新区通过精准发力产业侧、市场侧、保障侧,突出围绕主导产业统筹布局、引导平台市场化发展、做强做精公共技术服务、健全体制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等,形成了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综合布局、特色发展的整体态势。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级创新平台10余个,新型研发机构78家,以及一批与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的重点实验室,释放出平台引领创新、服务发展的积极价值。
围绕产业谋篇布局,发力“卡脖子”“跨学科”赛道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因此,在规划阶段就要结合自身发展厘清核心诉求与优劣势,紧扣发展实际、立足产业需求,把握平台布局精准性。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是国家鼓励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目的,也是我们布局的首要标尺。在集成电路产业,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作为“根技术”长期面临受制于人的困境,江北新区将其作为重点攻关环节,自2018年起开始深化校地合作,与东南大学共同推动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为补齐集成电路产业短板、支撑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依靠技术创新引领,EDA现已成为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产品覆盖EDA产业全链条的70%。2022年12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江北新区。该中心靶向突破EDA共性技术、智能化EDA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相关EDA技术,将引领我国EDA产业自主可控发展。
高度注重“跨学科”探索前沿科技,力促主导产业融合创新。在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来自成像技术、药物研发、心脏再生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组成创新兵团长期开展联合科研,打破了传统全谱系创新“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围绕“尖端生物医学成像装置”“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两大主攻方向,研究院已累计承担各级科技计划29项,引进孵化企业17家,其中北大人才团队创办企业累计估值超30亿元。2021年,研究院还与江北新区联合成立了南京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中心,建成高端科研服务平台“南京脑观象台”,支撑区域抢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高地。
引导平台市场化发展,解决资金持续投入难题
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涉及设备采购、人才引进、科研实验、载体建设等各方面,对资金投入有着较大需求,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和中期,常会面临投入不足、缺乏支持的状况,导致平台建设不到位、跟不上。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径。通过充分发挥平台链接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优势,整合专业力量力促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联合研发等产品服务。
借助国资力量撬动社会资本,探索市场化路径。南京江北新区出台“引进培育支持办法”,明确对不同层级的科创平台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到500万元不等的“真金白银”扶持,并根据人才引进、科研绩效等持续给予奖励。同时,着力构建多方合作机制,激发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并鼓励科创平台积极探索市场化发展路径。以鲲鹏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例,该中心由江北新区产业平台和国有投资机构共同成立的南京先进计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在撬动多方“资金池”的同时,有偿开放共享资源,提供算力服务、大模型合作、创新应用孵化等增值服务创造收入来源,现已累计服务对接客户400余家,签订算力服务商业合同74份,金额近1002万元。
做强做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可弥补单个主体在资源整合、研发创新等方面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支撑共性技术创新、吸附高端资源等起到积极作用。
南京江北新区先后建立了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成电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光电子芯片公共技术平台、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基因与细胞实验室等特色载体,向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专业性、共享性、开放性的基础支撑和科技资源服务。其中,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形成了包括基因测序、存储与超算、质谱检测与分析、药物检测、生物样本库等在内的顶尖服务矩阵,赋能江北新区培育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2021年,成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联盟,构建多元化合作模式与共享机制,进一步高效整合科学仪器资源。
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充分利用链接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的优势,积极围绕人才培养、促进交流、打造生态等,不断拓宽服务边界。南智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引进了包括祝世宁院士在内的80余名高端人才,在承接国家及省市系列科研项目、攻关前沿技术的同时,建成国内首家“铌酸锂+X”光电异质集成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研发、开展概念验证,带动产业化项目落地,先后为350余家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累计孵化、引进企业40余家,6家企业估值超10亿元。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外部环境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无到有搭建机制、打造载体,也需要培育适应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外部环境,营造宽松友好的创新氛围和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从长远上保障平台扎根发展、发挥价值。
精准把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激发人才活力、保护知识产权、获取专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需求。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推动人才“双聘制”改革,让领军人才实现在高校、平台间的双向自由流动,并积极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为创新创业解绑、激发人才活力。为构建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服务保障体系,创新推出“诉求直通车”“政策罗盘”等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企业诉求和政府服务直连直通。探路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最前沿,打造与国际等高对接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服务三大体系。在保护方面,形成集司法、行政、仲裁、调解于一体的保护全链条。在运用方面,推出“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以及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特定信托架构知识产权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推动创新主体知产变资产。在服务方面,引进一批高端服务机构,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范围覆盖知识产权代理、维权援助、贯标、信息利用、战略分析、复审诉讼、商业运营、评估、培训等,帮助平台高效、快捷地获取知识产权专业服务。
(作者单位: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和大数据管理局)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