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将“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鲜明标识之一。江苏深刻把握“环境美”实践内涵,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转方式、提质量、促改革,实现全省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特点更加鲜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视察江苏时,充分肯定“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定步伐”。
新思想指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根本遵循。绿色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将“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内涵和鲜明标识,就是希望江苏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发展大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强调最多的就是把握好保护与发展关系,一方面,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核心是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
“双碳”目标牵引绿色发展之美充分彰显。江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实现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33.6%、38.5%,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印发全国首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全省22.49%的陆域面积严格保护起来,界定发展与保护“边界”。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协同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水平居于全国省区前列。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迭代。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的重要支撑和途径,大力推动化工钢铁煤电行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创新开展建设项目技术水平先进性评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先进技术、严格标准带动产业调轻调优调绿。以强链补链延链做强绿色制造业,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1.3%、50.6%,“新三样”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6%、规模第一。科技创新驱动能源绿色转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为科技创新重要方向,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2021年以来累计立项193项、资助资金17.1亿元,部省联动推进“可再生能源”专项,建成低碳智能燃煤发电与超净排放全国重点实验室。全省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3.9%,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的42%,历史性超过煤电,海上风电装机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绿电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开展创新应用示范,推进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综合示范项目,建设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成亚洲最大规模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项目。
更好生态环境夯实高质量发展基底。江苏将高水平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狠抓治污攻坚和生态保护修复,PM2.5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长江江苏段实现“沧桑巨变”、太湖重回良好湖泊行列,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在全国率先实现重点流域排污口排查全覆盖,严把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关,统筹推进“无废城市”“无废园区”“无废集团/工厂”“无废运河”建设。全省PM2.5浓度大幅下降54.8%,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提升15.4、49.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精心呵护“水韵”之美。统筹江河湖海,构建重点流域“一保护三治理”格局。坚持将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摆在突出位置,砸笼换绿破解“化工围江”难题,累计腾退长江岸线60.3公里,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6年稳定保持Ⅱ类。统筹抓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科学精准推动江北运河沿线系统治理。深入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外源减量、内源减污、生态扩容多措并举,太湖水质藻情达到近16年最好水平、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以美丽海湾为统领推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东台条子泥、大丰川东港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向好。深入实施国家和省级“山水”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筑从陆域到海域、从山顶到海洋的“五区三带”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覆盖92.6%的县(市、区),发现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积极探索省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改革创新凝聚绿色低碳发展动力。江苏依托部省共建平台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打好政策工具“组合拳”,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高水平法规标准不断立牢。以良法促善治,颁布《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立法形式将行之有效经验举措予以巩固,制修订生态环境各要素各领域法规14项,构建起“母法”管总、单行法齐头并进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建设,构建高水平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以百项一流标准助推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园区。推进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监管改革,推动生态环境由“管治”向“善治”转变。本质治污能力得到夯实。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减污降碳、源头治理的关键抓手,在全国率先制定“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出台提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的实施意见,安排重点工程项目1499个、计划投资约2044亿元,全省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78.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1%。创新开展城镇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管理、“绿岛”建设,盘活环境资源。建立覆盖全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世界首创智能清淤平台“太湖之星”,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环境政策激励作用持续释放。率先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构建起减污降碳财政投入的优先序。健全环保信用体系,实行基于信用评级的差别化水电价费政策,更好激发企业治污减排内生动力。创新推出“环保贷”“环保担”“环基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累计安排绿色金融奖补资金3.18亿元、发放低息贷款398亿元。进一步优化环评与排污许可管理,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改革,创新开展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提高环境要素资源配置和政务服务效率,服务高精尖项目落地、新兴产业壮大。□
(作者系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霍宏光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