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4-12-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解兆丹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生动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相融共生。文化建设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系牢精神纽带,增强精神底气。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江苏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为目标,奋力推进强富美高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实践。

以价值引领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保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价值引领,从爱、敬、诚、善入手,深化志愿江苏”“诚信江苏建设。江苏连续举办7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达25.82%,选树57个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县、区),居民综合阅读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53个百分点,诚信江苏”“志愿江苏”“书香江苏成为特色品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系统学习四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和重要纪念日,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我省在3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13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每年精心组织国家公祭活动,常态化举办向雨花台英烈敬献花篮仪式、全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等活动,江苏大地上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广泛弘扬。

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完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各类典型选树制度,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先进典型示范群体。全省近年来相继涌现出3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全国时代楷模81个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46名全国最美人物1362中国好人21个江苏时代楷模等重大先进典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持续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和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深化拓展八礼四仪养成教育,丰富提升字系列美育活动品牌,持续开展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百千万行动,推动建设乡村复兴少年宫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江苏共有13个设区市、16个县(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马庄和张家港,一南一北,正是江苏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生动缩影。江苏持续组织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点亮星夜文明实践夜模式活动累计举办近3万场、参与群众700多万人次,打通基层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

以文化繁荣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力量源泉

创作文化文艺精品,彰显江苏文化底蕴。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1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创作,推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的文艺精品;将艺术创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让第二个结合在江苏找到更多落脚点,近年来,江苏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勇攀高峰。淮剧《小镇》、苏剧《国鼎魂》分别获第十五届、十六届文华大奖,昆剧《瞿秋白》、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和话剧《雨花台》分别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充分彰显了中国气派、时代气象、江苏气质。

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擦亮江苏文化标识。持续打造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紫金合唱节等紫金系列文化品牌,扬子江作家周、扬子江诗会、扬子江网络文学周等扬子江系列文学品牌;办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南京森林音乐会、抱石风骨·中国画双年展、悲鸿风度·油画双年展、散之风神法·双年展、江苏省优秀美术家系列展等品牌活动……群众身边品牌文化活动不断,精神家园更加多彩。

提升网络文艺发展水平,开创江苏文化高峰。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工程,建立优秀主题网络文学作品项目库,提高网络文化原创能力。举办扬子江网络文学周、扬子江网络文学作品大赛、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评奖、长三角白暨豚原创网络视频大赛等活动,推进网络文学谷、网络作家村建设,推动知名网络作家工作室落户江苏,打造全国网络文学重镇。

以协同发展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社会基础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空间。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创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建立联动机制,线上线下开展阅读分享、大师课、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艺术普及活动;加强乡村特色文化建设,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推动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博物馆、遗址公园、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赓续乡土记忆。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打造文化产业特色集群。发挥沿运河城市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建设大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带,打造纵贯全省的运河沿线城市文旅长廊,整合沿线古镇、园林、水工遗存、河政机构遗址、美食、民俗、曲艺、民间工艺等文旅资源,设计精品文旅线路,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转型,并与科技、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在网络视听、数字文化装备、互联网+平台经济、沉浸式文化体验等领域衍生出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新模式。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融合发展模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江苏文旅品牌创建工程,如水韵江苏”“千年运河”“畅游长三角;积极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载体新项目,江苏创新推出演出+旅游”“赛事+旅游”“研学+旅游”“遗产+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等,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出游需求,进一步激发了文旅消费潜力;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培育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目前,江苏有60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4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累计带动就业8万余人,乡村旅游成为江苏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财经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段培华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