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23万,这是南京今年12月份最新实有人口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蓝图,就铺展在一位位南京人平凡而不简单的人生故事里。无论是就学、工作,还是创业、定居……千万南京人的一生在这座城市演绎,城市的不断发展进步是他们坚实的依靠。
激发孩子的热爱
随迁子女入学确保“应收尽收”
早上6点20起床,晚上争取10点前睡觉,对金陵中学岱山分校初三学生仝欣依果来说,既紧张又充实。金陵中学江心洲分校是她的梦校,她已经提前去“踩过点”了,“学校很新,分数线有点高,努力争取。”
3岁那年,仝欣依果随父母从湖南来到南京,那时父母还猜不中未来。现在全家在南京定居,家就安在义德东苑,离学校1公里,骑车不到10分钟。父亲是驾校教练,母亲从事保险行业,一家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日子普通却踏实。
今年夏天,仝欣依果和同学仁元楚在无人机编程南京赛区脱颖而出,赴重庆参加全国比赛,一举获得冠军。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走出全国冠军看似偶然,实则有迹可循。
金陵中学岱山分校开设了无人机编程校本课程,入学伊始,仝欣依果就迷上了这门新课,除了跟着社团老师学,还请父母在外找老师教。初二时她参加南京大赛,虽未能出线参加全国赛,也拿到全市第二的好名次。
“您去过金陵图书馆吗?我很喜欢去那,有空就让妈妈骑电动车送我去看书。”仝欣依果和同学也常相约在图书馆看书,她爱看科幻书、历史书。
父母并没有因为日常的艰辛限制孩子的探索。编程、画画、阅读、交友……在仝欣依果的眼中,她的世界很大,人生很丰富。
金陵中学岱山分校几乎每周都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听课的家长们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今年初一年级581名新生中,随迁子女占了三分之一。
他们来自四川、贵州、江西、湖南……父母在外面开面馆、做门窗、做保洁,子女在学校里充满热爱与好奇地探索世界。
南京按照相对就近原则,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公平,确保“应收尽收”。同时,随迁子女全面享受免杂费、免课本费、免作业本费等同城待遇,在中小学生教育资助保障、入学分班、评奖评优等各个方面均做到一视同仁。随迁子女在全市义务教育在校生中占比保持在15%左右,2023年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15%。
让普通人走向高光时刻
大家在哪都努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前不久,乜玲玲刚忙完一位孩子的10岁生日宴气球布置。她做跟妆、宴会布置很多年,积攒了不少老客户,这位孩子的妈妈结婚时的新娘妆就出自乜玲玲之手。
十几岁就从安徽来南京学化妆,她起早贪黑,四处奔波。说起那些年,乜玲玲却总是笑哈哈的。
“我很快乐,每天工作都能遇到喜事。”她说。
她指着江北新区雅苑西路一块写着“浦口服装城”的牌子介绍,那是她创业开始的地方。小店巴掌大的一块地,又租婚纱,又开大排档。她忙着为新娘试婚纱、盘头发,母亲就满头大汗地炒菜下面条,一天能卖出去几十份。
“10年前江北新区没设立,这里也没拆迁,周边环境乱、尘土飞扬,路窄得只够跑一辆车。我们骑车总是提心吊胆,恨不得后脑勺长眼睛。”
现在江北新区处处是宽阔大路,乜玲玲凌晨开车去跟妆,行道旁路灯明亮,树木招展,两边高楼林立,风景宜人。
她大多时候都在江北这一带跟新娘妆。10年前,有些居民的生活还比较窘迫:有个新娘家住危房,全家只有一个灯泡;有个新娘住农村,骑电动车来接乜玲玲时,因为石路坑坑洼洼,两个人都从车上栽了下来……
“这两年,10岁生日宴气球布置的单子变多了。”乜玲玲猜想,或许是10多年前的新娘成为妈妈了,生活好了,她们仍然热爱惊喜,充满仪式感。
和各种各样的新娘打交道,她发现现在的女性不一样了,大家在哪都努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即便生了两个孩子,事业起起落落,乜玲玲从没放弃“折腾”。过去10年,她开过婚纱店、做过美容美妆、跑过网约车,搬到江北新区泰山街道后没多久就碰上疫情,她第一个跑去社区报名成为志愿者,一直做到现在——疫情结束后,她成为铁桥社区“宝妈志愿联盟”的核心成员。这个组织已从几人扩充至70人,在宝妈创业、社区治理和矛盾调解上做了很多事,让原本松散的社区紧密起来。
乜玲玲的小店里,每天都挤满了宝妈,她教大家化妆美容的手艺,也在说说笑笑间为姐妹们生活中的烦恼帮忙支招。
记者采访时,她正在给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化表演妆,眼神动作像在创作艺术品。“当然要很认真,”她说,“今天对我们来说是普通的一天,但对她来说,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滋养科技创新繁花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
严冬时节,寒风凛冽,走进位于南京江宁的材智汇创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车辆穿梭……置身其中,冬日的寒意仿佛被火热的施工现场所驱散。
“大楼主体已封顶,目前正在内装,最快明年年底交付入驻。”看着眼前的载体焕新升级,材智汇创业园总经理周栋梁感慨万千。今年是园区成立的第10年,一批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顺利“毕业”,初创、成长、壮大的故事,在这片热土上不断上演。
“材智汇”由江苏博特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目前已成长为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去年春天,企业一口气投资3.5亿元,给南京投下“信任票”。“新园区集科技孵化、科技开发、服务配套于一体,围绕新材料细分材料领域,将配套建设硬质合金、气凝胶、微纳米等细分材料实验室。”
今年夏天,《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以高校院所为依托,南京聚合贯通科教资源,打造一批高端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10岁的材智汇处于最好的年华。12月9日,周栋梁与6位企业家、投资人一起,坐上由南京飞往澳门的航班,此行他们将前往澳门大学,该校创新中心向他们发出邀请,寻求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周栋梁准备的讲稿中有这样一句话,“科技创新需要做好自己,更要找好对象,南京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基础夯实、政策利好,是最佳的合作‘对象’。”
一项又一项硬核科技成果,一个又一个接连攀高的数字,勾勒出南京加速推进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的坚实足迹,更折射出南京扑面而来的澎湃动能。目前,南京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获优数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城市榜首。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