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好风景,姑苏大地日日新。在苏州,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正铺展出生动的现实模样。
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8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159.1亿元、进出口总额19115.8亿元、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11元……“经济强”更有韧性,“百姓富”更显均衡,“环境美”更具气质,“社会文明程度高”更加显著,一座令人向往的人文之城、开放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产业之城拔节生长。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牢记嘱托,苏州深入思考、探索、实践,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诠释走在前、做示范的实干担当,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苏州新篇章。
奔赴“智造之城”
以智求质,增长韧性和发展活力进一步凸显
近日,苏州参与的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从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胜出,入选新一轮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上此前的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3个集群,苏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占到全国总数的7.5%,全省排名第一。
强大的制造业是苏州的立市之本。去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4万亿元,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
置身新发展浪潮,苏州人一如既往厚植“经济强”基础优势,以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高端化为发展方向,推动“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大市”,源源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今年以来,苏州相继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大会、国际科创大会等,举全市之力、聚全球资源,构建代表先进制造业方向的“1030”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智”的背后是质的要求,意味着创新驱动、技术引领。科技战略平台能级提升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工程……眼下,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在苏州压茬推进,国际科创大会苏州实验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重大科创平台稳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加速“奔现”。
面对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外部环境,制造强市以智求质,增长韧性和发展活力进一步凸显。今年4月,苏州召开首届全球招商大会,世界500强企业来了429家,被外界惊叹为“罕见的全明星阵容”。
丹纳赫集团持续追加投资,迄今在华最大单体直投项目刚刚投入使用;舍弗勒在苏州打造了6座现代化工厂,又启用了新能源二期工厂……今天的苏州,是超1.8万家外资企业的合作伙伴,175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累计在此投资设立486个项目。
共享“有福之地”
一张张由衷绽放的笑脸就是最高褒奖
“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褒奖。
苏州连续多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生活在这片“有福之地”,究竟能享到哪些福?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回答。
比如,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舒心。去年,苏州为1.3万户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为万户空巢独居老人免费安装烟雾报警器,建起166个“家门口的老年大学”、66个助餐点。
比如,父母将孩子送去暑托班的安心。青少年暑托班项目连续4年入选苏州市民生实事项目。今年暑期,1684个青少年暑托班将触角延伸至村(社区)。
比如,生病了家门口就医的省心。苏州医学中心、苏州市立医院太湖总院、苏大附一院二期项目……扩容优质医疗资源,苏州正在进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体系建设。
在苏州,“经济强”托举起“百姓富”的美好憧憬,化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矢志追求。多年来,苏州立足服务人口超1600万、外来人口超50%的市情,每年坚持把8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
比数字更有分量的,是老百姓切身体会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苏州锚定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把人口发展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起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聚焦“住”。在去年实施192个城市更新项目、93个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今年苏州对141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
聚焦“行”。苏州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高铁苏州南站、盛泽站建成投用,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苏州至吴江段、苏州北站综合枢纽、苏州东站等开工建设。
一张张由衷绽放的笑脸,成为“有福之地”最生动的诠释。
守护“鱼米之乡”
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水质创10年来最好水平
苏州最大的特色、最优的生态就在“江南鱼米之乡”。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鱼米之乡”精心守护的“绿水青山”,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不可替代的“金山银山”。
水是“鱼米之乡”的灵魂。四通八达的水系,不仅展现水乡风貌,更是实现水生态平衡的基石。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苏州,境内水网密布,323个大小湖泊,2万多条河道,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
这一切都是精心呵护的结果。从“大手笔”实施阳澄湖生态优化工程、十万亩湿地建设等水生态提升大工程,到发布实施全国首部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为太湖岛屿专门立法的《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苏州始终把生态标准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太湖已连续17年安全度夏、水质创10年来最好水平。
农业是“鱼米之乡”的基石。苏州累计建成139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8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个乡村振兴片区列入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培育对象,均为全省第一。
擦亮“人文之窗”
传统与现代交融互动、人文与经济相得益彰
想在人流如织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寻一处歇脚地,大儒巷38号是不错的选择。历经古建老宅改造提升工程,古昭庆寺所在地“变身”公共文化空间。伴着悠扬婉转的评弹曲调,在互动体验区“上手”木刻年画,在非遗主题图书馆觅一本“苏州书”,抑或是什么也不做,只在老宅里安静坐一会。这时,如果有“新人”推门进来,定会忍不住来一句:(苏州)真是一个好地方!
2500多年岁月流转,苏州始终在“变”与“不变”中赓续文脉、守正创新,推动传统与现代交融互动、人文与经济相得益彰。昆曲、评弹、苏剧“三朵金花”和交响乐、芭蕾舞、民族管弦乐“新三朵金花”频频赴海外展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五连冠”“满堂红”,涌现出全国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全国重大典型18人次,“中国好人”196人。
当前,苏州上下拿出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苏州担当,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传承延续城市文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打造“人文之窗”,苏州既有独特优势,也有实现路径。文化强市“811”行动提上日程,通过8大行动、100项重点任务、100个重点工程,打造苏工苏作苏味苏艺等“苏”系列、古镇古村古街古宅等“古”系列、名人名家名师等“名”系列主题文化名片,高标准建设“园林之城”“百馆之城”等。
放眼未来,苏州坚定不移瞄准“未来发展方向”,蓄势期远,工工整整、一笔一画地把“强富美高”新图景绘下去、绘到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